沛哥是如何爱上电子书的?
被迫舍弃的纸质书
在没有电子书之前,我每年会买不少纸质书,纸质书的好处,大家都再熟悉不过,触手可得,阅读体验良好,有收藏价值,有仪式感等等。
但是在伴随着北漂过程中的一次次搬家,最让我的腰肌印象深刻的也是那一箱箱的书。
扔了真心舍不得,你要说买过之后是不是都读完了,答案也是否定的。
你要说是不是每年都会经常的翻开复习一下,答案也是否定的。
你要说读完之后,还记得多少东西,答案还是否定的。
没有足够的money来为这些书找一个安放的空间,那只能选择电子书了。
但是我对电子书的理解,也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
最开始就是方便,比如《三体》流行的时候,移动互联网还没有普及,网上流行免费分享各种资源。我当时是用诺基亚C600手机,全键盘,横屏滑盖,当时觉得很酷,现在看觉得好小。
当然后来我还是买了一套正版的《三体》来致敬大刘。
使用电子书阅读有什么好处?
2014年,我成为得到APP的第一批付费会员,2019年我又成为了得到电子书的第一批付费会员。
在此之前,我被罗胖安利过很多买回来没有看的书,比如什么王东岳的《物演通论》之类烧脑壳,又言之无物,玄而又玄的东西。
在这之后我就基本失去了对罗胖安利图书的兴趣了。
有一次我读完万维钢的一段话,对电子书有了全新的理念上的认知。
电子书有什么优势呢?
那就是电子书拥有近乎无限的可以写笔记的空白。
读电子书一定要多做批注,不要浪费那无限的空白处。如果费马当初读的是一本电子书,他大概就不会因为书的空白处太小、字写不下而不给出费马大定理的证明了吧。电子书发展的一个可能方向是把阅读社会化,Kindle上现在可以显示被读者高亮最多的句子,也许将来可以显示每句话上每个读者的批注。
万维钢著.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增补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20:118. 得到电子书:https://d.dedao.cn/E5wMN7mSwLEGdPb5
是啊!我过去读书的时候,也会想着在书上写一写笔记,但是我的字写的不好看,书上空间也很有限,满足不了表达的需求。
一个是即便写了之后,很长时间之后,再去回忆提取自己的笔记,也很困难。
我上大学期间写了十几本读书笔记,现在也大都淡忘了,再重新来读,提取内容,也不太现实。
从2008年开始,我开始陆续的建立写博客的习惯,大学时候读书会花大段的时间写一篇读书笔记,那时候也确实有大段的时间读书,也确实有大段的时间写读书笔记。
然而这种体验在上班之后成为一种奢侈。如何高效的利用碎片化时间,就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
对于纸质书收藏空间的有限,
对于电子书的观念转变,
工作后解决碎片时间的现实问题,
这三个因素耦合在一起,就促成了我开始转向了电子书。
但是这个时候还没那么彻底。
还需要一个化学反应来彻底的转变过来。
这个化学反应的两个原料就是:知识管理和自媒体。
我是2013年开始使用印象笔记的,这时距离印象笔记进入中国只过了一年。我算是早期用户,但是我一直没有为之付费,也没有多少内容放在印象笔记里,使用频率也不高。
2017年我开始有意识的去学习公众号,此后陆续的被企鹅莫名的封过几个号。
2019年开始加入007不出局练习持续写作。其实加入的时候已经基本养成了这个习惯,加入后坚持日更过1000多天。
2019年10月18日,得到电子书会员正式上线。这个时候,我已经在高频的使用印象笔记了,对于公众号的运营也从一个到多个。
然后我发现了得到电子书可以和印象笔记绑定,然后读书笔记就会自动同步到印象笔记了。
能够在印象笔记里检索自己创作过的内容,这个技能是我2017年在做简书内容备份的时候掌握的。我把自己简书上的一千多篇内容,自己关注的博主的新浪博客的几千篇内容都备份到了印象笔记里。
在把印象笔记当私人百度这件事上,我走在了大多数人的前面,而且因此获取了不少的信息优势。就是在提取一个过去大家都有模糊记忆的信息的时候,我可以快速的把原文翻出来。《如何用微信做好知识管理?》
有了这些基础,开始产生新的化学反应,那就是我在得到电子书会员里可以随意的搜索畅游,比在图书馆按照书名找内容要高效的多。
然后我在电子书上做读书笔记,可以在上班摸鱼的时间用电脑看电子书,也可以在iPad上看,也可以在手机上看。这就解决了碎片时间的利用问题。注意碎片时间和碎片内容不是一回事。
然后我在印象笔记里通过搜索关键词提取内容,就变得非常高效。因为一本书别人写了什么,你可能印象不深,但是你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你自己写了什么,你是二次内容的第一作者,你的印象是深刻的。这就建立了一个内容提取线索。
评价你学习效果的一个方法就是你有多少种方式可以把原来学习过的内容提取出来。
好了,到此为止,个人的知识库系统算是通过得到电子书+印象笔记建立起来了。
但是这个时候,一个完整的反馈系统还是缺失的。
建立阅读反馈系统
你在读完一本书之后其实是有和人交流的需求,过去在朋友圈里找人聊书这个很难。朋友不知道你看了什么书,你也不知道朋友看了什么书。
但是现在的电子书读书笔记会显示别人的读书笔记,你也可以看到别人的读书笔记。通过读书笔记就可以认识新的好友。这种知识社交的场景,原来是没有过的。
哦,其实也有,我在大学图书馆浏览的时候,看到过学姐学长在自己看过的书里留下自己的QQ号。
电子书显示金句内容的热门评论,进而产生互动,这有点像B站的弹幕,通过一次内容,引发二次内容的生产,二次内容让我们更亲近,降低距离感。
这是内容互动,获得反馈的第一层。
还有第二层反馈就是系统整理的输出。
我每年年初给自己定一个读书目标,然后依据读书笔记的输出量作为测量标准。这就是一个非常容易识别的输出标准,也容易看到细节。
每篇读书笔记我会给一个编号,例如
然后读书笔记发布在自己的公众号上,自己的朋友也可以看到,这是第二个反馈回路。
很多朋友会通过看到我的读书笔记之后去读一本书,这相当于是我给他们推荐了新书,反过来,我也会再来看他们的读书笔记,了解他们对这本书的看法。就这样形成一种正循环。
在读书笔记的下面,我也会收到留言,也会认识新的读者朋友,这也是一种正循环。
也就是说,相比于自己一个人沉浸式的读书,在互联网技术的加持下,我们除了可以获得知识的乐趣之外,还可以获得更多的互动体验。
而这些是传统的纸质书,离线的PDF电子书做不到的。
当然最初购买得到电子书还是从经济的角度来考虑,这比一本本的购买图书要划算太多了。
理念需要匹配熟练的操作技巧,手中无剑,心中有剑,挥洒自如。
下一篇来讲电子书工具、知识管理工具和自媒体工具的联合使用技巧